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面对台风、暴雨,城市如何排水防涝、管好生命线工程,成为全球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
这个夏天,如何“不看海”?看看伦敦、新加坡、鹿特丹有何新招。
整体规划
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
“全球大型城市出现内涝的原因主要有三。”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研究员胡群芳说。
其一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包括排水在内的城市生命线系统无法完全满足高密度人群排涝需求。其二是极端天气频次增加,雨水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加剧,如汇流时间缩短、峰值流量增大等,极端强降雨频现,原本可循环利用的雨水资源演变成内涝或洪涝灾害。其三是城市内涝需要多系统整体治理,不是单靠排水管道。城市灾害防治需要考虑整体、局部、“毛细血管”三部分,若整体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极易导致后两者受淹严重。
在整体解决方案方面,英国伦敦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大都市,伦敦在城市内涝治理方面同样面临诸多挑战。由于英国的岛国性质,其受城市内涝等地表水泛滥影响较大。伦敦早期没有下水道,污水和雨水通过马路两边的明渠和街沟排放。19世纪中叶虽开始修建城市下水道,但城市洪涝和污染问题依旧严重,1848年和1853年的霍乱瘟疫更是给伦敦敲响了警钟。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伦敦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涝治理体系。
在城市规划与制度建设方面,伦敦政府严格把控城市建设规划,将控制洪灾风险作为重要考量因素,明确禁止在洪灾高危地区进行建设。社区和地方政府部门公布的规划政策声明要求,地方规划当局在开发文件中必须充分考虑洪灾风险及管理,在规划程序的各个层面都要开展洪灾风险评估,开发商也需对其开发项目进行相关评估。为应对突发性内涝问题,伦敦在管道设计中构建了“防暴雨安全应急机制”,当降水量过多时,允许污水排入泰晤士河,以避免城市被淹。
预警机制的完善是伦敦应对内涝的重要举措。伦敦建立了广泛且高效的防洪排涝预警体系,一旦出现洪灾危险,政府能够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网站等多种渠道,在几分钟内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市民。大伦敦政府要求地方政府部门和地方当局建立强降雨预警制度,并制定详细的应对内涝方案。2009年4月11日成立的“洪水预报中心”,综合运用气象局的预报技术和环境署的水文知识,针对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表水泛滥风险发布精准预警。
可持续排水系统的推广是伦敦内涝治理的一大亮点。英国大力倡导采用先进的“可持续排水系统”技术来管理地表水和地下水,并为此专门成立了国家级工作组,要求所有新开发和重新开发的地区都要积极建设既能减轻排水压力又环保的“可持续排水系统”。以伦敦北部的卡姆登区为例,因其人口稠密,当局经评估后,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建设可渗水步道等可持续排水方式。当地居民积极响应,院子里或是植树种草,或是采用细沙、石子或砖头铺地,有效促进了雨水的渗透,减少了地面水流量。
一块地砖
提供防洪新思路
随着相关技术不断发展、迭代,如何在减少城市雨水径流产生的同时削减洪峰、减少径流体积?许多城市因地制宜,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
新加坡,一个年均降雨量达2400毫米的国家,地势平坦的地理特征使其在雨季极易遭受内涝侵袭,其市中心几乎每年雨季都会经历数次严重积水。
2006年,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发起的“活力、美观、清洁水计划”(ABC水计划),犹如一场城市治水的“革命”。该计划设定了100多个具体项目,旨在将水库池塘、排水河道、湿地洼地等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实现“让新加坡全国都成为集水区”的目标,进而达成整体性的水资源管理。
众多标志性项目在ABC水计划的推动下应运而生。2010年完工的盛港浮动湿地,宛如一颗镶嵌在榜鹅水库内的生态明珠。其面积约半个足球场大小,不仅有效改善了水库水质,还大幅提升了雨水收集能力,更巧妙地将水库周边社区与公园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休闲网络。罗弄哈鲁士湿地,由废旧垃圾填埋场华丽转身而来,通过生态修复与合理规划,成为城市雨水净化与生态保育的重要场所。
在应对城市内涝的探索中,西班牙凭借一项创新地砖技术,为城市排水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4年10月,西班牙巴伦西亚地区遭受暴雨袭击,洪水肆虐,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场灾害促使西班牙加快了应对城市内涝技术创新的步伐。一项由欧盟资助的创新成果应运而生,为城市人行道改造带来全新思路。该成果由该国陶瓷技术研究所协调开发,通过对瓷砖铺设方式的巧妙设计,利用板与板之间的垂直间隙,并配合砾石层支撑,构建出独特的多孔结构。
这种创新地砖展现出强大的排水能力,能够迅速吸纳雨水并进行有效过滤。其优势不仅在于提升城市排水效率,还在于对水质的改善作用。在雨水渗透过程中,地砖的多孔结构对雨水中的杂质、污染物等进行过滤,净化后的雨水再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或地下水层,减轻了后续污水处理压力,提升了城市水环境质量。
从项目驱动因素来看,这一创新成果可谓一举多得。一方面,陶瓷行业面临材料库存过剩困境,该项目为陶瓷材料开拓了全新应用领域,助力行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城市迫切需要高效雨水收集系统和缓解热岛效应的有效方法,创新地砖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该项目总预算超14.2万欧元,其中60%资金来自欧洲区域发展基金。
理念争议
创新中摸索前进
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内涝治理问题,全球理论和工程学界有不少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例如,近年来,“水敏性城市设计”这一新概念热度不低。它是一种以恢复自然水循环为核心的城市规划理念,主要通过生物沟、人工湿地等技术手段实现雨水资源化与污染源头控制。其核心在于强调尊重自然水文过程,反对截弯取直等传统硬质化改造方式,主张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
对此,已有一些地方付诸试点,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它能有效提升城市应对洪涝、改善水质的能力。但也有专家认为:一方面,这是一种“生造概念”,城市雨洪内涝防控是一个传统老问题,并非新问题,本身没有脱离原来的内涵;另一方面,其实践可能在短期、局部有所收益,但放大到城市整体范围,需要完成如此大工程量并不现实。
求解这道涉及城市发展与人类生命安全的难题,多方在摸索中前进。另一个在实践中常见的矛盾点,在于其成本和收益之争。
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来看投在城市防灾上的1元将产生8—12元的效益。基于此,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及运维中的主动防控十分必要,且价值重大。城市防灾如同人的体检,最大的好处就是“健康、没事”。
日本位于亚洲季风气候带的东部边缘,年降水强度高且降雨时间集中。数据显示,其全年降雨量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每年,这里的降雨期基本集中在雨季与台风季交替的6—8月。夏季多有强降雨发生,也成为全年雨洪灾害风险最大的季节。
日本的城市防洪防灾体系中,最具特色的是东京都首都圈外围排水道,其中除了可错峰存储10万—30万立方米的地下超大型排水管道外,部分地下网球场、地下停车场也作为“平灾”设施,平时它们可为市民休闲、生活所用,灾害来时则可以实现“一键切换”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平灾两用”的基础设施,在电力、通信、管网及排水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标准都比普通设施要求高,投资也较大,尤需在整体设计规划时提前权衡考量。
荷兰鹿特丹这座因水而兴却又长期饱受水患困扰的城市,大部分区域位于海平面以下约6米,年降雨量约856毫米,降水日年均达132天,海水倒灌与暴雨洪涝风险如影随形。但凭借一系列极具前瞻性与创新性的举措,它在提升城市“水韧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1年,鹿特丹市政府拨款450万欧元打造本特姆普林水广场。它集雨水储存与休闲空间于一体,建有3个独具特色的水池。降雨时,人行道水槽将雨水精准引入水池,实现雨水的有效收集与储存;雨停后,干涸的水池又华丽变身为市民的娱乐休闲场地,可用于球类比赛、跳舞等活动。这种设计既解决了城市内涝的实际问题,又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与居民生活品质,实现了功能与美学的融合。
“其实,大到城市、城区,小到社区、小区,都能有自己的未雨绸缪。”胡群芳说。例如,许多小区都会配置景观水体,如果在设计规划时能增加一项防灾蓄水功能,对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也可添一份保障。遗憾的是,在现实操作中,不少开发商和业主往往因不了解情况或成本较高而却步。
天金策略-资炒股门户-配资网炒股-免费杠杆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